相信很多孩子都有过制定了计划却又中断、拖延的情况。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的自律能力不够,良好的执行习惯没有养成。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,与其指责他、批评他,不如试着理解他、帮助他、伸出手拉孩子一把。
孩子爱拖延、不自律的背后,一定有个需要被看到的原因,你看到了,问题就解决了。
央视主持人董卿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沉稳大气,理论上她应该是典型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但是她也曾经相当的“不自律”过。她说父亲是个非常严厉的人,在她小的时候,无论冬夏,都是天还没亮,就让她去家附近的中学跑1000米。董卿则觉得自己一个人在跑道上跑步显得特别傻,所以就经常会耍小聪明,下楼以后找个门洞躲着,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,再装作气喘吁吁地跑回家,蒙骗父亲说:“累死我了,可算跑完了!”
很多时候我们给孩子们制定计划、委派任务,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。
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,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威胁、被强迫、被控制着做这些事情的,孩子们很可能就会用“非暴力不合作”的蒙混战术,来进行他们自己的消极抵抗。教育孩子,最忌讳的就是简单粗暴。一定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家里所有的“规”,都是为他一个人“定”的。
所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,可以多跟孩子沟通,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、参与感和仪式感,引领着孩子入门。
我一个朋友家的例子就很典型。他们家孩子小时候特别不喜欢坐车里的安全座椅,每次扣安全带都是一番搏斗。直到有一天朋友的老公对孩子说,爸爸任命你做咱们家的“安全天使大人”,每个人的安全带都由你来监督检查,不合格的人你有权利处罚他。之后孩子每次坐车第一句话就是提醒所有人扣安全带,自己更是抢着第一个扣。他们家孩子被“套路”得当过“刷牙天使大人”、“阅读天使大人”、“节约食物天使大人”很多官职,孩子到现在,生活方面的自律能力都比同龄人要好。我们制定规则的时候,要尽量的照顾孩子的情绪和感受。孩子会更倾向于听从喜欢他们、尊重他们的人。充分跟孩子沟通,是解决孩子抵触情绪最好的方式。败,所以孩子们选择逃避。这样即使真的失败了,还有一个心理安慰是:“我挺聪明的,就是没好好做,我要是好好做了,一定能……”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,最初一段时间都是最困难的。不能完全靠孩子的自律,还必须配合父母的帮忙。
以我朋友圈里的那位妈妈为例,她跟孩子一起定的计划是:
每天写一篇日记、每天背诵一首唐诗、每天阅读1个小时。
孩子语文底子本身不是太好,所以他不容易自律,并不是自己本身没有决心,可能只是真的觉得难,大脑自然而然的对改变的一种反抗。
(比较可行的是循序渐进的来 ,稍微降低一下对孩子的要求。)
比如每天一篇日记孩子写不出来,可以允许孩子每周有两天时间坐在书桌前,写任何自己想说的话。无论写什么,只要写够10分钟就可以。
每天阅读1小时的专注度不够,可以允许孩子先每天读20分钟的书。
这个阶段只要孩子先迈出了双脚,有了进步和改变,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。就值得鼓励。
另外父母还可以通过一些奖惩模式,帮助孩子在自律之外,有一个辅助的”他律“。
(类似于孩子写日记、背诗词很用心,那么父母可以很认真的表扬他,也可以找一些有趣奖励送给他。让孩子尝到自律的甜头。)
而当孩子写日记、背诗词都应付了事的时候,父母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惩戒规则。
(类似于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、不能去公园玩儿等等,强制性的推孩子一把。)
乔布斯有句话说:“自由从何而来?从自信来,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!先学会克制自己,用严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,才能在这种自律中不断磨练出自信。”
我们希望孩子有自由,就一定要让孩子有自律。我们希望孩子有自律,就一定要从生活中抓得多一些。
Bada说:
从帮孩子坚持一个计划,到帮孩子养成一种习惯,都是需要父母日积月累的“狠心”与坚定。
而一旦孩子在父母的培养下,拥有了自律的能力,他就能掌握自己度过每一天、每一年、每一个人生阶段的方式,那将会是我们送给孩子的,最为宝贵的财富。
为您的宝宝
提供更合适的巴塔木课程
推荐文章
RECOMMEND